AB辩论 | 加密艺术的元问题
被铸成NFT的艺术作品普遍被称为“加密艺术”,而加密艺术是艺术吗?被称为“加密艺术”是否恰当?它会被写入艺术史吗?
7月23日,在2021世界区块链大会期间,由艺术商业“数字以上”创新实验室和NFTab 联合发起的论坛项目“区块链艺术史元辩论”在杭州西戏举办。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辩论”中,最大问题是双方在各自的底层逻辑中推进,很难就一个问题在某个共同的语境里展开讨论。Nervina Lab创始人王博在发言中提及“需要被明确的元问题才是讨论的基础”。
Beeple的横空出世带动NFT这个技术名词大范围出圈,对于大型拍卖行来说,成立NFT专场已是标准配置。而对于经典的摄影、影像、数字艺术作品,长期以来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收藏群体,从市场的反馈来看,加密艺术与数字艺术在受众人群与作品价值的认定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于经典艺术圈来说,简单的画面,甚至是AI生成的低像素头像,竟然以几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匪夷所思。而在另一边,加密社群为这些迷因元素集体欢呼,fomo情绪驱动的市场追高正在不断创造加密艺术的市场神话。
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黄孙权发言说:“首先,市场上走红的加密艺术作品与加密无关。信息与文化都有编码解码过程,因此你可以理解艺术都是某种程度的加密作品,需要有对应的文化脉络才能解码。第二点,阿伦特说过一个故事,有名字流浪狗会活得比较久。历史上的艺术运动,当它被命名后才能存活,其力量才能够溢出,但我们也需要理解,每个命名运动都是为资本主义世界增添了一页新目录。”
Nervina Lab发起人王博说:“加密艺术不仅仅是一张新的画布,而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现在很多艺术家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区块链是一种新的写作方式,民主的、反对权威的,这一直是加密领域的核心价值。在这些价值还没有成为主流的时候,就很难称之为加密艺术。”
策展人刘畑在回答“我们怎样在这样的环境下去策划一个展览”时说道:“如果仅仅只是去策划一个‘通过加密交易实现的在线图像’的展览,我想我是会拒绝的,这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首先是在整个‘机制’上,新的观看和交易的对象及其机制。在我看来,区块链在今天是完全背离中本聪原始设想的——他是一个绝佳的策划人,甚至‘中本聪’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策划案——但读读‘白皮书’,可以知道这个策划其实暂时是失败的,偏离了试图‘改变世界’的宏大目标。在艺术品+区块链的问题上也一样,根本问题可能在于:要创造出新的劳动、生产关系。”
从2017年上一波牛市区块链在艺术领域的探索开始,4年后的今天再讨论区块链,不仅仅是确权、溯源、版权这些基础特性在艺术领域的应用,社群关系、权力机制、经济模型是今天核心的从业者更加关注的问题。
艺术家陈陈陈7月中旬在以太坊上发布了自己的NFT作品,部分作品被一抢而空,他说:“是不是加密艺术重要的并不是区块链技术的使用,而是在于创作者的持续创作愿力这件事本身。作品加上代码的行为并不代表创造力,真正的加密艺术应该是借助区块链加密技术本身来创作的作品,比如用智能合约来创作。”
作为底层技术的开发者,Nico从技术本身提出了对经典艺术圈的挑战:“现在的拍卖机制存在着大量做市炒作的行为,我们看到的艺术市场数据其实是很虚的。区块链所有的记录公开可查,这将给艺术市场带来全新的秩序。并且,中心化的拍卖行通过赚取佣金的形式获利,这个分成模式将以NFT合约的形式写在代码里,每次交易艺术家直接收到分成。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加密艺术一定会成为主流的原因。”
谷歌搜索CryptoArt的结果为3.32亿,时间可以追溯到2017年的谜恋猫(Crypto Kittites),甚至更早。今天看来,作为一个电子宠物类型的加密游戏很难在艺术的线索中归位。而在加密(或区块链)领域看来,这个最早使用ERC721协议所标记的游戏是形式和技术结合的里程碑。陈陈陈质疑说:“那我们应该讨论的是一个技术史而不是一个艺术史。”
风靡一时的谜恋猫(加密猫)
作为生产力的技术底层正在改变着文化产品的生产逻辑,正如在谈论加密艺术时被反复引用的杜尚的小便池一样,在20世纪早期主流艺术追求的光影、笔触、色彩的话语中,杜尚和达达主义开辟了艺术全新的叙事,从而“艺术”的范畴也随之被拓展,装置、行为、观念从此都被纳入到艺术史的写作。
波兰籍艺术家Baiwei强调加密艺术应该是crypto native,加密原生的。参考比特币的诞生与发展,话语权力从0到1的建构依靠的是共识的传播与社群的建立,从而为数字资产提供流动性而赋予其价值。比特币的逻辑是理解和参与加密艺术的基础。相比经典艺术领域主流的“学院-画廊-美术馆”的权力结构,加密艺术至今没有一套有说服力的权力机制来进行品质的判断和定价,去中心化将被视为一种理念运用到艺术创作当中,同时也将其抛入更虚无的空间,而此时,大众的参与及其权力的行使成为艺术参照的新标准。
今天区块链,特别是NFT技术强势地介入到艺术创作,改变的并非仅仅是观感的形式,更是创作者、制作者、参与者(或者收藏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加密艺术家王兴表示:“区块链在加密艺术中要解决的是参与者行权的问题,参与者可以用收藏的行为来参与作品的创作,甚至是改变作品的样式。比如说作品的颜色、形状、某一个细节可以通过NFT的投票进行改动,这种创作的关系在传统艺术领域是不存在的。”
NFT的主语token被翻译为“通证”,同时也正是“代币”的意思。与经典艺术圈将注意力集中在艺术性上不同的是,加密艺术的参与者将crypto native(加密原生性)视为创作的基石。这意味着加密艺术生来就具有区块链的资产化、去中心化、保真溯源的属性。今年3月以来的NFT热门持续了四个月的时间,区块链领域快速探索NFT份额化、NFT+DeFi的商业模式,这也正是这个领域被诟病为商业炒作的原因。
Nico在发言中说:“NFT现在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早期到它只能当做一个资产证明,跟加密精神毫无关系。一件作品的诞生是由创作行为促成的,在区块链上去记录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加密的过程。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加密艺术。”
王兴经历了游戏产业快速发展的10年,他以“卡牌”为例,类比了NFT在艺术中的使用场景:“2012年,卡牌作为一个新元素出现在游戏领域,而在早期的成功试水后,这种形式被大规模推广。2013年,出现了‘卡牌游戏’的概念,专门以抽卡作为游戏对战的主要方式。今天看来,几乎80%以上的游戏都设置有卡牌元素,卡牌后来成了灵活的游戏道具。或许我们可以设想NFT作为一个标记参与到所有艺术创作当中,变成一种标配也是可能的。”
从2017年区块链以确权、溯源的特性探索在艺术品交易中的保真问题,到今天4年时间已经开始介入到艺术家的创作过程,甚至试图以强势的技术颠覆艺术创作、艺术市场的现有机制。在这场辩论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区块链技术已然在经典艺术领域掀起的浪潮,这场“元问题”的辩论只是揭开了加密艺术的表皮,真正一个时代的到来需要技术的创新吸引创作者不断涌入,它可能形成一个新的门类,也正如辩论中所提及的,可能将成为一个必选的底层。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相关阅读